然后再进行外汇市场操作。
货币互换和发行外币债券是筹集外汇的基本方式。
从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的官方外汇市场操作来看,与外币当局进行货币互换和在国外发行外币债券是筹集所需外汇资金的。
基本方式。
外汇 由于美股和一些大宗商品下跌,美元收复失地。
英镑(1.4127,0.0008,0.06%)兑美元 跃升至2月末以来最高水平,此前苏格兰民族党在议会选举失利,降低了苏格兰短期内举行独立公投的可能性。
美元指数(90.2265,-0.0683,-0.08%) 下跌涨0.08%至90.30,盘中一度下挫0.2%至2月25日以来最低点。
BrownBrotheHarriman&Co的全球汇率策略主管WinThin表示,上周五的就业数据数据非常令人失望,美债收益率和美元短期内可能仍将承受压力。
由于就业报告的阴影仍笼罩着市场,我们不确定本周的数据能否帮助改变局面。
此外,汇率走势可能还受到包括加拿大在内的跨境债券发行的影响。
加拿大宣布发行疫情以来首支美元债券。
英镑兑美元 一度上涨1.24%至1.4158,为2月25日以来最高水平;西太平洋银行外汇策略主管RichardFranulovich表示,看空美元的势头将足以令欧元(1.2144,0.0015,0.12%)在未来几天保持更高水平,逼近1.42上方。
交易员称,英镑还受到企业和期权买盘提振,宏观账户也有意重新建立英镑多头头寸。
美元兑日元(108.87,0.0300,0.03%) 上涨0.19%至108.81,此前一度攀升0.4%,创4月29日以来最高涨幅。
澳元(0.7843,0.0015,0.19%)、加元、纽元等商品货币盘中涨幅收窄, 澳元兑美元 跌0.18%至0.7830,早些时候一度上涨0.6%至2月下旬以来的最高水平; 纽元兑美元 一度上涨0.37%至0.7305。
美元兑加元(1.2091,-0.0009,-0.07%) 下跌0.44%至1.2098,为2017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
《21世纪》:中国应该如何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 明明:刚才我们也提到央行的判断就是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
那么在总体可控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怎么应对?我觉得也要关注一些周期性的特征,实际上今年大家对于全球大宗商品比较担忧。
但是实际上我们回顾一下去年,其实大宗商品的价格是很低的,油价甚至出现跌破成本线的情况,甚至有人在讨论会不会出现负的期货价格的可能性。
因此,我觉得第一点,应对输入性的通胀,一定要有周期性的思维。
比如,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比较低的时候,我们应该增加战略性的储备,从而对冲未来可能出现的大宗商品冲高的风险。
在去年的宏观环境之下,我们就应该尽量地增加国家的战略性储备。
如果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积累了比较多的储备,今年面对涨价我们就不慌,我们没有必要在价格高的时候再去增加购买。
第二点,从企业端来说,我觉得也要更加积极地运用一些风险规避的金融工具,如套期保值,一系列的期货、期权等工具去对冲价格上行的风险。
我觉得主要从这两方面去应对。
当然对于国内的宏观政策,我觉得总体还是应该保持以稳为主。
当前中、美两国不处于同一个经济周期 《21世纪》:近期,美国劳工部连续公布美国4月CPI和PPI,两者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增长,令市场通胀预期抬升。
从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情况? 明明:实际上,目前的美国处在的宏观经济周期跟中国是不一样的。
因为去年我们的疫情最先得到控制,所以去年中国也是全球最先复苏的经济体。
那么今年随着疫苗的推进,我们看到美国的疫情也已经得到初步控制,所以现在美国处在的经济阶段,更像是去年我们当时所处的阶段。
就是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之后,大家的需求明显回升。
这个其实大家也可以很容易理解,因为疫情的扰动可能压制了很多人消费、休闲,那么等疫情得到控制,大家可能心情也比较高兴和激动,消费的冲动也比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拜登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
比如,1月推出的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通过直接支付给居民发放现金和支票。
那么老百姓拿到现金和支票之后,购买的意愿就变得更强。
所以,在这一系列的政策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升。
短期而言,美国的经济数据CPI和PPI显示实际上美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过热的苗头。
而且在未来几个月,这个苗头可能还会持续,因为四、五月以来,美国疫苗的推进速度比较快。
此外,美国政府也在逐步放松一些防疫措施,包括对于出行和消费的一些约束。
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可能美国经济,特别是消费领域和服务业,可能会迎来更加明显的回升。
《21世纪》:一些观点认为目前美国的通胀只是短期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明明:这种回升,特别是美国通胀的抬升,到底是一个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当然,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众说纷纭,包括学界、政界、市场大家意见不一致。
从美联储的角度,美联储一直认为这种通胀只是一个短期暂时现象,特别是去年以来,美联储修改了货币政策的制度,推出了通货膨胀平均制度。
过去美联储的通胀调控目标是2%,一旦超过2%,美联储就会比较快地收紧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一旦收紧,那么通胀很快就会降温。
但是,现在美联储关注一个平均通胀目标值,即美联储可以容忍一段时间的通胀上行。
比如,在最近受到疫情修复、需求回升的影响,通胀出现了比较高的水平。
不过,如果美联储判断它只是一个暂时现象,美联储就不会迅速收紧货币政策,这样将令通胀持续的时间更长。
所以,这一点可能是货币政策和通胀的相互关系。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长期的经济结构的问题。
从中长期来看,最关键的是整个宏观经济里的供需缺口。
就短期来说,疫情的修复产生刺激,比如拜登政府给居民发放现金和支票的政策,会提升通胀,但是中长期来看,关键是供给能力能不能快速地提升,甚至会不会回到过去10年产能过剩的情况,这一点我想大家可能还没有定论。
从我自己的观点来说,我可能相对偏悲观一点。
我觉得目前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可能会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比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苹果的产业链,一些东南亚国家可能是比较主要的苹果一些零部件的代工工厂,那么现在受到疫情的冲击,可能未来要去选择新的、更加安全的生产场所。
这都是要花时间的。
更重要的一些原材料、产品,如芯片,可能解决起来就更加复杂。
我们还要注意这些年全球对于绿色经济、环保和碳中和的关注。
碳中和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从中长期来看,主要是要靠能源革命和技术进步。
但短期来看,那么碳中和可能对于一些主要的能源生产,特别是化石类的能源生产,会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因此,基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同时又叠加了全球的绿色经济、环保、碳中和的政策诉求这二方面的因素,我觉得从短期来看,对于供给的扰动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本文为 叩富网博客原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ebaiza.com/whfy/1259.html
发表评论